科技

一块GPU预测未来10天天气,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

阅读时长 22 min
作者:技术特派员



在徐汇滨江,有两座科技地标——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前者是我国国际级人工智能新型科研机构,开展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后者是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也是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当这两家机构接力孵化企业,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立的第一家企业相风科技入驻“模速空间”,并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家公司在实验室研发的“风乌”气象预报大模型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AI+气象”服务产品,已应用于国家电网、中国南方电网、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企业。“公司创业团队与实验室科研团队紧密合作,要把实验室的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相风科技首席执行官张伟说。

创业者发现“AI+气象”商机

随着大模型的兴起,众多行业迎来了变革,气象行业就是其中之一。2023年底,“人工智能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一年的4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心气象台等机构发布了“风乌”大模型。它只需30秒,即可生成未来10天全球高精度的核心大气变量预报结果,在效率上大幅优于传统的数值预报模型。

去年3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完成技术迭代,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机构发布了“风乌GHR”大模型。其预报分辨率提升至10公里级,有效预报时间延长至11.25天,均创造了气象行业的世界纪录。



风乌GHR将全球中期气象预报有效天数延长至11.25天。

在实战中,“风乌”大模型已有诸多出色表现:去年9月,上海遭遇75年来最强台风“贝碧嘉”,“风乌”比当时最好的传统物理气象模型提前3天做出精准预测;今年8月,香港天文台利用“风乌GHR”提前一周预测出多场暴雨。

张伟是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连续创业者,他在深度了解“风乌”后,发现了“AI+气象”蕴含的商机。“过去,气象数值预测需要超算集群,成本非常高。”张伟告诉记者,“有了AI大模型后,一块GPU卡就能完成未来10天的气象预测,算力成本是原来的1/2000。”这意味着,一家初创公司依托“风乌”大模型,用较低的成本就能开发出一系列商业气象产品,为新能源、航运、农业、低空经济、海洋经济、金融保险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

这场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气象行业格局,推动气象服务向更高频率、更高精度和更多应用场景扩展,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实验室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张伟的创业想法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改革探索正好契合。去年以来,实验室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推动下,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系统性方案和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介绍,实验室的一个定位是通过“连接器、放大器、加速器”三大核心功能,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目前,实验室内部已打通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路径,走完了“AI+气象”等项目的概念验证(包括技术可行性和商业可行性验证)全过程。

通过成果转化创立的企业,采用实验室与创业团队合作的运营模式,这样既可以让科学家有精力继续探索科技前沿,也能充分发挥创业团队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出科技成果的产业价值。以相风科技为例,“风乌”科研团队作为公司顾问,将提供大模型发展趋势研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日常的销售、开发和运营则由创业团队负责。

成果转化企业会兼顾科研团队和创业团队的利益,体现出实验室的多元化人才机制。据介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为科研人员打造了“三梯合一”发展通道,不仅通过“学术之梯”和“科研之梯”鼓励他们承担重大任务、勇闯科技前沿,还设置了“产业之梯”,帮助科研人员转化前沿成果,在产业中验证它们的实际价值。

相风科技在创立阶段,就获得算丰信息公司的数千万元投资,让“风乌”科研团队攀登“产业之梯”的信心更足了。


一块GPU卡能取代超算集群,为中期气象预报提供算力。

接力孵化让AI赋能千行百业

完成天使轮融资后,相风科技入选了“模速空间”第5期项目。目前,这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已集聚约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出开放数据、测试评估、算力调度、融资服务、人才和场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产业创新生态优势。

让张伟感动的是,相风科技成立前,“模速空间”在公司注册等方面提供了全流程代办服务。随后,他享受到上海人才引进政策,并与创业伙伴一起享受到了人才安居政策。

这家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为相风科技提供了一系列孵化服务:在算力方面,为公司对接算力供应商,并指导公司申请算力补贴;在应用场景方面,为公司对接了核电等有“AI+气象”需求的潜在场景;在市场推广方面,为公司提供了在市级和区级活动上亮相的机会。“我们每周都会参加模速空间的活动,包括政策宣讲、项目路演,这里的资源和信息太丰富了!”张伟感慨道。


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下,相风科技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其AI气象数据服务已在电力行业得到认可。在国家电网举办的光伏、风电功率预测比赛中,“风乌”大模型成为赛事官方数据源。“风乌”产品正逐步在国家电网和中国南方电网的部分省级电力公司落地应用,助力用户提升光伏、风电功率预测准确率,保障电网稳定运行。在电力交易领域,多家企业通过采购“风乌”服务,提升了交易能力和效率。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也与相风科技达成合作,推进“风乌”在用户侧做本地化部署,未来有望精准预测长江中上游流域降水量。

除了“AI+气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还在与多家央企、上市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孵化“AI+清洁能源”“AI+汽车设计”“AI+体育”等一批产业化项目,旨在实现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各行业领先技术融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

可以预见,这家新型科研机构未来将孵化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打通从“0—1”原始创新到“1—N”迭代拓展的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见效。

原标题:《一块GPU预测未来10天天气,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与模速空间接力孵化企业》

栏目主编:黄海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