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再迎重磅监管!
点击上面↑“电动知家”关注,记得加☆“星标”!
一纸监管意见,为风头正劲的智能驾驶领域设下清晰的边界。电动知家消息,8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显示,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市场监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
该意见剑指当前行业中存在的夸大宣传与功能滥用乱象,引发业界强烈震动。两份文件传递核心信息:辅助驾驶绝非自动驾驶,未经备案的车辆空中升级将受到严格限制。
文件开宗明义,对企业驾驶辅助功能的命名与营销宣传套上“紧箍咒”。最核心的规定在于:企业在为自身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时,以及在所有营销宣传材料中,不得采用任何可能暗示消费者将其等同于自动驾驶系统的字眼或表述。这直接杜绝了用“自动领航”、“全自动驾驶辅助”等擦边命名误导消费者的空间。
更有明确规定:宣传中禁止向用户承诺或暗示车辆具备实际并不支持的功能,杜绝通过文字游戏诱导消费者,防止驾驶员过度依赖、滥用辅助驾驶功能,从而忽视其“辅助”本质必须有人类驾驶员持续监控的监管要求。同时,《通知》要求企业应严格自律,避免夸大车辆驾驶性能指标,特别是防止误导消费者在超出功能设计限制范围的不合理高速状态下驾驶车辆。
针对当前已成主流的汽车软件在线更新(OTA)技术,《通知》设立了强制性的事前备案制度。依据规定,车企在利用OTA技术对已售车辆的功能(尤其涉及驾驶辅助或安全性关键模块)进行升级、新增或修改前,必须按规定流程向主管部门提交详细方案并完成备案。未经备案核准的OTA软件包,一律禁止向用户车辆推送安装。这一条款旨在堵塞以往OTA升级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与合规灰色地带,确保每一次功能迭代都经过安全评估。
这一系列强 硬举措的出台,正是基于当前智能驾驶功能快速发展中暴露的核心痛点与风险。一方面,为争夺市场眼球,“画大饼”、功能吹嘘现象在部分车企中屡见不鲜,“辅助驾驶”常被有意无意描绘成近乎“自动驾驶”,极大地混淆了消费者的认知,埋下重大安全隐患。近年来,数起因驾驶员过度信任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过去OTA升级的相对随意性,也为车企逃避监管、急于上线不成熟功能提供了可乘之机。
尽管短期内部分高度依赖“科技感”营销的车企或面临阵痛,但业内普遍预期此轮监管风暴必将促进智能驾驶领域开启更为理性、务实的新阶段。消费者知情权得以提升,“真技术”而非“噱头”的硬实力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分水岭。智能驾驶技术要实现其提升出行安全与效率的初衷,必须在健全的规则框架下前行。此次《通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预示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狂飙突进”之后,一条以安全与责任为先的规范化发展新路径正在坚实铺就。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再靠浮夸的承诺搭建,而将在脚踏实地的技术进步和严格的监管护航中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