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周燕:性别不是能力的标尺,智慧与毅力才是|2025

阅读时长 12 min
作者:技术特派员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周燕。图源受访者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她是一位穿梭在分子世界的解密者,用质谱仪破译天然化合物的独特密码;她是一位跨越讲台与实验室的师者,以智慧和温度点亮学子们的科研之路。周燕,用近三十年的探索,在微观与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2025“封格女性年度公益之夜”即将启幕之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杰出技术人才”周燕向封面新闻记者分享了近自己三十年科研生涯的感悟。

兴趣驱动,探寻中药现代化之路

作为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女性科学家,周燕的研究聚焦于天然产物化学与有机质谱分析。她开发的基于天然产物质谱碎裂规律的智能解析方案,显著提升了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的发现效率。

博士毕业伊始,周燕面临着从零开始的挑战:没有经费,没有团队,必须独立开拓新研究方向。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她投身于天然产物的质谱分析,潜心钻研大量文献。

她的第一篇论文聚焦于百部生物碱,通过质谱技术探索其化学多样性。当文章在投稿后一个月内就被SCI期刊接收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振奋,这无疑是对我初期探索的莫大肯定”。

选择天然药物这一专业,源于周燕内心纯粹的兴趣。在她看来,中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个性化治疗体系,蕴藏着先民的智慧。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解析其奥秘、诠释成药机制并研发新药,是一项艰巨却意义深远的使命。

2002年留学日本期间,逢田中耕一先生凭借在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方面的突破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给周燕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成功生动地诠释了,真正的创新突破往往源于一线科研人员扎实的积累与非凡的洞察。”这也让她相信,从事基础科研的、普通的科研人员也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如今,她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质谱解析,进一步提升方法的精准性与实用性。

师恩如灯 照亮学术前行之路

在研究所里,她既是一名科研人员,长期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也是一名教师,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硕博士研究生。

“这份工作,既承载着教书育人的欣慰,也饱含着基础科研者上下求索的艰辛,二者共同构成了我职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动力。”周燕表示,每一次实验的成功、每一篇论文的发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都带给她无比的成就感。

回顾近三十年的科研生涯,周燕坦言有两位导师对她影响至深。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丁立生研究员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科学的赤诚以及对每位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其树立了毕生的楷模。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徐宏喜教授,则以其国际化的科研视野与先进的科研和管理理念,为其开启了全新的格局。

“世界是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徐宏喜教授时常引用的这句话,成为周燕科研路上的座右铭,激励着她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去探索未知世界。这种学术态度,让她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

女性力量 科研场上的细腻笔触

2024年,周燕获成都市和中国科学院“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她看来,这些荣誉更多是对过去阶段工作的肯定与鼓励,“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领域,能够获得这样的认可,让我感到欣慰,也增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周燕深切体会到女性在科研领域的独特优势。“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坚韧不拔和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对细节的敏锐洞察、风险管理的审慎态度,以及在沟通协调、共情理解方面的优势,都有助于构建更具凝聚力和更和谐的科研团队。”

她同时指出,尽管女性在初级科研岗位中的比例有所提升,但在高层职位中仍占比较低。当今社会,女性仍然承担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和育儿压力,而科研工作的高强度、激烈竞争与生育黄金期高度重叠,使许多年轻女性科研人员面临巨大压力。

对于青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周燕给出中肯建议:“科研生涯如同马拉松,既要有清晰的长期规划,也要灵活调整短期目标,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她鼓励青年女性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大胆尝试实验,善于从文献中提炼创新点。“性别从来不是衡量能力的标尺,智慧与毅力才是。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