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潜冰洋——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日前在北极顺利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看到了一个丰富多样的海底动物世界,采集了高完整度的深海生物样品。同时,创新开展北极深海生物调查,探索了深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研究的新方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北极冰区下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获取高完整度的北极深海样品
“蛟龙”号在北冰洋开展载人深潜科考作业,既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任务的主要内容。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深海一号”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保障下,“蛟龙”号、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北极共完成10余次下潜调查,探索形成了极地密集冰区“两船一潜器”、少冰区“一船两潜器”的作业模式,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归来。(胥维坤 摄)
“‘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沉积物和海水样品,获得了海蛇尾、海葵、海鞘、海蜘蛛等生物样品。”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梦娜说,“蛟龙”号载人深潜获取的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既丰富了我国极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也有利于后续形态鉴定和科学研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带回的深海生物样品——海蛇尾。(那杰英 摄)
深潜海域生物多样性较高
“蛟龙”号曾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载人深潜。与之相比,北冰洋纬度高、气候寒冷,“蛟龙”号所见北冰洋的生物分布情况如何?
此次在北极驾驶“蛟龙”号下潜作业的潜航员傅文韬、齐海滨和赵晟娅告诉记者,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相比,“蛟龙”号所见的北冰洋调查海域生境独特,普遍呈现出底栖生物密度大、个体小、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点。此外,不同地质环境的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记者检视“蛟龙”号拍摄的北极深海影像资料看到,海蛇尾、海百合、海星、海葵、鱼类、虾类等比较常见,没有看到常见于深海海山或深海平原的珊瑚和海参等底栖生物类群。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拍摄的深海生物——鳐鱼。(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
无需采样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
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首席助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深海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德威介绍,此次北极生物调查的一大创新,是实践了基于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的深海生物原位检测模式。突破传统调查局限,实现深海物种形态鉴别,再结合岸基的环境DNA分子验证,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地识别与鉴定底栖生物。
此次科考除了“蛟龙”号在北极冰区下潜,还完成了首次极区载人潜水器与无人潜水器的水下协同作业,无人潜水器拍摄了“蛟龙”号取样的视频,也拍摄了丰富的深海生物视频。
许学伟表示,在此次考察中,科研人员通过高清影像资料AI识别技术初步发现,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密度、种群组成等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获得的资料有助于提升人类对极区海域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记者刘诗平)